雲林為台灣的農業大縣,歷經一場大雨,所有農作物都付諸流水。官員只是關心菜價不能漲,卻忘了農民、市場銷售工作者、相關行業工作人員,不斷吹捧著消費者才是王道的不平衡現象,這些辛苦工作的人卻一再打壓成菜蟲!
身為農政單位的首長,說出的話竟是如此不專業,害怕被民意代表抨擊,到底首長不為這些辛苦的農業工作者發聲,我們還要被塑造成什麼妖魔鬼怪的形象?
葉菜類蔬菜在大水過後漲價是勢必的,供需法則是自由貿易市場的機制,農政單位該做的是調解及補救措施,而不是不明就裡的一味打壓菜價。
向農民收購的高麗菜每公斤十二元,一箱卅公斤,難道成本只有三六○元嗎?每一個紙箱大約四十元,一個農務工大約一千五百元,姑且不去計算這些費用,請問林主委,高麗菜難不成會自己飛到台北的市場嗎?運輸業者的車都是加水就能動嗎?搬運工只要吸空氣就會飽了嗎?可不可以回歸人家了!林主委,身為長官不食人間煙火已經很可悲,怎麼還可以說出這麼不專業的話,激怒所有農民、農民團體!
甘藍菜一直是蔬菜價格的指標,台灣蔬菜季節本來就有很多先天的限制,夏天需要靠著進口蔬菜調節,避免價格過高,民眾也有更多選擇性。
去年的「菜蟲」事件,在國際媒體版面鬧了大笑話,根莖類蔬菜一年一收,除了產季其餘時間都是庫存,夏季電費調漲,我們應該跟誰哭訴?何謂不該漲價的蔬菜?需求量大就會漲價,這個道理小學生都明白,難不成這些農民、業者都該賠本嗎?然後養不起員工,惡性循環。究竟誰得了利益?
現在只要下大雨、颱風,所有媒體風聲鶴唳、草木皆兵,不斷恐嚇會漲價,「菜蟲」成了從事農業工作的原罪,還能不能好好的回歸專業了?
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政府?韓國,如果量產貨失收,政府立即性的調整進出口關稅,或者以單位數量補助,去穩定國內市場。而我們只有衛福部,無法提高檢疫速度,讓菜也進不來。這是什麼樣的輔導平衡?
菜價低迷了半年,因為沒有做好輔導計畫種植,造成高麗菜價格崩盤,農民很心酸。但教育的部分應該是政府該做的事情,政府要輔導計畫栽種,平衡價格與供需失衡,才能創造三方都獲利。
農業不單單只是種植、販售而已,當中牽扯許多國際貿易、市場行情、供需鍊的結構調整,還有農民與業者之間的合作,政府要做的是輔導不是作秀,要做的是規畫不是拚選票。
農民很辛苦,業者也很為難。政府單位不要只是為了選票,媒體也不該只是表面報導,請問平衡報導去哪了?政府伸出的是援手還是黑手?
每一個產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請多做功課再來評論事實,不該只是看數字跳動論斷漲價不合理。請回家好好用功,好嗎?